行测判断推理:假设法该从何入手?
朴素逻辑,也是必然性推理的一种,题目往往会给出各种条件如人物、地点、事件和数据等,要求考生根据彼此相互联系的各种条件进行适当的推理,解答相关的问题。解朴素逻辑的题目需结合题目的特征利用恰当的方法来做题效率。常见的方法有代入排除法、图表法和假设法。很多考生都知道在题干有真假话或者情况不确定的时候要用假设法,但是当要假设的时候,往往不知该从何下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个假设法的小窍门——从关联性强的信息入手,进行假设。
【例1】有四个人,他们分别是小偷、强盗、法官、警察。第一个人说:“第二个人不是小偷。”第二个人说:“第三个人是警察。”第三个人说:“第四个人不是法官。”第四个人说:“我不是警察,而且除我之外只有警察会说实话。”
如果第四个人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个人是警察,第二个人是小偷
B.第一个人是小偷,第四个人是法官
C.第三个人是警察,第四个人是法官
D.第二个人是强盗,第三个人是小偷
【解析】根据题干条件,第四个人说的话是实话,这意味着前三人中有一人说实话,并且此人是警察。观察题干信息会发现警察又被第二个人提及,那么我们就可以从第二个人入手。假设他的话是真话,那么第二个人和第三个人都是警察,和题干信息矛盾,所以第二个人不是警察且在说假话。由第二个人说假话可知,第三个人也不是警察且在说假话。所以第一个人是警察,第四个人是法官。警察说真话可知第二个人是强盗,那么第三个人就是小偷。因此本题选D。
通过上面的解析,我们会发现,虽然这道题目的条件均不确定,但是在假设的时候,却并不是按照一般的思路,从第一个人开始假设,而是先从第二个人入手,然后继续往下推理会发现和题干信息矛盾,接着就能确定第三个人的真假,从而确定答案。我们会发现,三个人的话中,“警察”是有特殊信息且被重复提及的元素。因此从第二个人入手去假设,难度就会降低,也更容易快速解出答案。
【例2】甲、乙、丙、丁四人的籍贯各不相同,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甲说:“我是北京人。”乙说:“我是上海人。”丙说:“我是天津人。”丁说:“我不是天津人。”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是假的。
以下选项成立的是:
A.无论谁说假话,都能推出四个人的籍贯情况
B.丙的话假,可推出四个人的籍贯情況
C.丁的话假,可推出四个人的籍贯情况
D.乙的话假,可推出四个人的籍贯情况
【解析】观察题干信息发现丙和丁的话都涉及天津人,可从这两个条件入手进行解题。因“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话是假的”可知当丙说假话时,甲、乙、丁的话为真,那么丙和丁都不是天津人,则没有人的籍贯是天津,与题干要求的不符,所以丙说的是真话。丙是真话意味着丙是天津人,那么丁说的也是真话。再结合选项,发现A、B、C与推出结论不符,排除,选择D。
通过上述两道例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道题都存在真假话的情况。在使用代入排除的方法也比较繁琐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使用假设法,从关联性强的信息入手,即高频出现的元素进行假设。最后,希望考生能在日常的练习中掌握上述方法,从而高效分配备考时间。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