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逻辑填空指点:选词填空如何借助解释说明语境读懂“话外音”?
选词填空题一直是我们行测考试的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在选项中选取出合适的词语使文段完整通顺,题目看似简单但考生面对选词填空的时候总是一筹莫展,有时对文段不理解不知该选什么,有时有些理解但在选项中纠结徘徊不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其实是因为大家对材料的语境分析还不够,没有读懂作者的“话外音”,那么如何才能选出一个符合作者“话外音”并且“恰到好处”的选项呢?
选词填空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文段的语境进行分析确定所选词语的含义。选词填空有多种语境,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解释说明语境。解释说明语境其实就是在上下文之间形成相互补充说明的关系。就比如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与卿。在这句话中日月与卿就是在对吾爱有三中的三进行解释说明。这样的语境就是解释说明语境。
解释说明语境的文段材料在考试中会在设空处附近有一些标志词来提示大家解释说明语境的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准确识别出这些标志词。
解释说明语境常见标志词:
1. 同义互换词:或者说,也就是说,类似于,就像,就是,举例来说,即,比如……
2. 指代词:这样,这些,那样,其,此……
3. 比喻词:如,就像,好似,好像……
4. 因果词:因此,所以,因而,从而,由于……
5. 假设词:如果……就,如果……那么……
6. 条件词:只有……才,只要……就……
7. 标点符号:冒号,破折号,出现这些提示词时,我们需要找到空缺处提示信息的同义互换词,才能做到读懂外音,选出合适的词语,接下来我们可以看两道例题。
【例1】:
“人民城市人民建”。搭建民意“直通车”,公众“议事厅”,有事好商量,大家来出力,很多工作就能做到________。比如上海能在短短一年内迅速形成垃圾分类的新风尚,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竿见影 B.万无一失 C.事半功倍 D.尽善尽美
【中公解析】C。“搭建……很多工作就能……”为“措施+结果”的表述结构,“比如”后以上海为例说明效果很好,所以此处表达的是借助大家的力量,很多工作就能有好的结果。“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立刻见到功效”与后文举例中的“一年内”相矛盾,排除 A。“万无一失”指不会出差错。“尽善尽美”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二者用在此处词义程度均过重,排除B、D。“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填入此处能表达一种好的结果,符合文意。故选 C。
【例2】
红树林的地下部分长期处于厌氧环境,减缓了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加速了碳埋葬速率。此外,红树林大多分布于沉积型海岸河口,由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的大量外源性碳,被它们固定并快速沉积下来。这“________”的组合拳使得红树林成为海岸带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取长补短 B.标本兼治 C.开源节流 D.一举两得
【中公解析】C。由指代词“这”可知,所填词语与前文内容构成解释说明关系。由“此外”前后内容可知,红树林这个生态系统除了本身可以转化碳之外,还能快速固化外源性碳,所填词语应能体现红树林在自身以及外源两方面碳汇的作用。A 项,“取长补短”指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文意未体现红树林的“短处”,排除。B 项,“标本兼治”指对事物的枝节和根本都加以治理。其侧重治理,与文意无关,排除。C 项,“开源节流”比喻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开源”与“节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两方面功能,恰当。D 项,“一举两得”指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文段强调的是红树林两个方面的作用,并非“一举”,且文段只提到红树林在碳汇这一方面的贡献,“两种收获”文段未体现,排除。故选 C。
希望通过这两道题目能够让各位小伙伴对于解释说明语境有所了解,秉承着找准标志词和提示信息,读懂话外音,让选词填空填得“有的放矢”。
(责任编辑:李明)